文:悠然阅读
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学识渊博、运筹帷幄,为明朝开国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有后人评价其可以与诸葛亮并肩,有“三足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说法。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神机妙算、通晓天文地理、甚至能预知未来,简直无所不能。
刘伯温画像
刘伯温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才能?他为何没有算到自己的结局?刘伯温之死究竟该怪谁呢?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生于1311年,处州青田县人,他的父亲刘炝是县学教谕,算是出身于耕读之家。
刘伯温幼时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默识无遗”。《大明帝局》中说,“一次刘伯温在元大都一书屋翻书,翻过一遍后竟然立即能背出来,店主人要将书送给他,他却说,‘书已经在我的心中了,要书何用?’”
刘伯温画像
年轻时的刘伯温希望靠自己的才学在元朝谋取官职。元至顺三年(1332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刘伯温考中举人,第二年又参加了会试和廷试,连中进士,可谓少年得意。
元至元二年(1336年),刘伯温任高安县县丞,县丞是一个正八品的小官,刘伯温的官场生活由此开始,起点还是相当低的。
此后二十多年中,刘伯温先后出任过江西行省掾吏、江浙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行省都事、行枢密经历、行省郎中、处州路总管府判等官职。这些官职中,儒学副提举是从七品,行省都事是正七品,处州路总管府判是正六品。刘伯温就这样在元朝的基层干部队伍中沉浮了二十多年。史书描述他“嫉恶如仇,与人往往不合”,说刘伯温性格正直刚烈,官场人际关系比较紧张,所以难以得到升迁。
刘伯温画像
刘伯温的这段经历也让人对他的处事哲学心存疑虑。一方面,他正直刚烈,不肯与当时的官场同流合污;一方面学富五车、胸怀韬略的一代名士,甘愿为腐朽的元朝统治者卖命二十多年,莫非只是为了升斗小利?后人将刘伯温与汉初时的张良、三国时的诸葛亮相提并论,但他这段时间的作为与张良博浪沙刺杀秦王和诸葛亮躬耕南阳是无法相比的。
刘伯温饱受打击,最终还是放弃了元朝的仕途。在47岁时,他决计弃官归田,隐居在南田山下。
朱元璋画像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的部队攻占了处州,听闻刘伯温的大名,派人把他请来辅佐自己。刘伯温与朱元璋一见面,就献上时务十八策,得到朱元璋的重用。从此刘伯温在朱元璋的身边屡建奇功,开启了他运筹帷幄的人生新道路。
关于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流传着很多传奇故事。
传说刘伯温早在投靠朱元璋之前就发现金陵有“天子气”,所以才决心辅佐朱元璋。明初黄伯生《刘公行状》中说,刘伯温在西湖望云气,认为“此天子气也,应在金陵,十年后有王者起其下,我当辅之”。
刘伯温剧照
明朝隆庆年间的进士赵善政的《宾退录》中有“鄱阳湖更舟”的神奇记载。说的是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朱元璋正在旗舰上指挥战斗,坐在他身旁的刘伯温掐指一算,突感大事不好,一跃而起,拽着朱元璋迅速撤到另一艘战船上。还没坐定,一发炮弹落在先前的旗舰上,将之炸成碎片。
事实上刘伯温确实有“一人抵百万师”的能力,在朱元璋讨伐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屡出奇谋,功劳很大。
鄱阳湖水战
在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和陈友谅双方投入军力将近一百万进行决战。交战僵持的关键时刻,刘伯温提出“移师湖口”之策,将战舰全部移往湖口,封锁鄱阳湖通向长江的水路通道。陈友谅的巨舰在狭窄的湖口水面上,远比不上朱元璋的战舰灵活。兵力较少的朱元璋逐渐占据优势,最后陈友谅在战斗中头中流矢,不治身亡。
1367年,朱元璋北伐大军直击元大都,胜利在望,手下劝朱元璋登基。十二月二十二日,金陵阴霾密布,天降大雪。刘伯温观察天象后为朱元璋写下祭文,宣布第二年的元月四日天气会转晴,如果预言应验,那么就是上天的旨意,朱元璋理应登基称帝。到了第二年元月初四,果然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朱元璋便祭拜天地,登基成为皇帝。
朱元璋登基
可以说,朱元璋征伐天下和登基称帝,都离不开刘伯温的巨大功劳。
开国后,刘伯温被授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这个级别与同样是开国功臣的李善长和徐达相比相差很多,为什么朱元璋对刘伯温在封赏上这么吝啬呢?
朱元璋是一个很重乡土观念的人,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而刘伯温是浙江人。所以在战事平息的时候,这个外乡人在情分上已经没有了亲密关系。天下平定后,料事如神、军事才能卓越的刘伯温始终是一个令朱元璋忌惮的心病。
刘伯温石雕像
刘伯温的问题在于他不知道退位。共同打天下的人,不能共同治天下,朱元璋不想让太聪明的人留在自己身边。封爵位的时候,朱元璋已经明确给了刘伯温信号,但是刘伯温似乎没有体会到。
王世贞曾评价刘伯温说:“有人将刘基比作张良,刘基在谋略上确实无愧于张良,但说到做官或不做官的气节,却差得远了。”刘伯温在元朝宦海沉浮二十多年,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刘伯温故里
明朝开国后,刘伯温屡遭皇帝的排挤和同僚的倾轧,这才想到要归隐山林,但归隐又做的不彻底,被人抓住了把柄,引起朱元璋的反感。
最让朱元璋不能容忍的,是刘伯温参与党争。打天下时,朱元璋的队伍主要靠两大地方派支撑,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开国后这两派各自形成两大党争集团——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朱元璋最见不得群臣结党,必须对其进行瓦解。从籍贯而论,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都是淮人,同属淮西集团,朱元璋首先对付浙东集团,刘伯温作为浙东集团之首,必定首当其冲。
明朝开国后的第二年,刘伯温就被朱元璋赐归家乡养老。回到家乡的刘伯温相当谨慎,不想过于张扬而招惹祸患。《明史》中描述,“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当地的知县上门求见,刘伯温自称小民,退让而不相见。
刘伯温这么做,表面上看是保持低调,但在朱元璋眼里,刘伯温这是过于自作姿态了。加上刘伯温没能一直保持隐忍,终于还是被政敌胡惟庸抓住了把柄。
胡惟庸画像
洪武五年,刘伯温奏请朝廷,说他家乡的治安不太好,建议在谈洋设立巡检司,加强管辖。谈洋在元末时曾被农民起义军占领,是个起兵造反的好地方。胡惟庸上书朱元璋,说刘伯温想把谈洋发展成为自己的地盘,有可能会起兵造反。
朱元璋听后“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并且让刘伯温回京说明情况。
这次回京,刘伯温再也没有帮助朱元璋指挥作战时泰然自若,也不复浙东之首的风范,刘伯温面对朱元璋,“惟引咎自责而已”,这时的他已经不敢再说什么辩解的话了。而朱元璋既不治刘伯温的罪,也不放他回家,刘伯温“乃留京,不敢归”,每天都处于极度压抑之中,终于导致大病不起。
朱元璋得知刘伯温生病,派胡惟庸带太医去看望。皇帝派弹劾过自己的政敌来看望自己,其用心可想而知。刘伯温吃了太医开的药以后,“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刘伯温终于明白了朱元璋对自己的态度,不久便走完了自己人生的道路。
刘伯温墓
刘伯温之死,有朱元璋忌惮其能力的原因,也有朱元璋瓦解党争的需要。同僚对刘伯温的排挤,只不过是朱元璋布下的棋子。刘伯温的悲惨结局,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在位时过于贪恋权力,归隐时又不肯彻底放低姿态,浙东之首的名气使他成为皇帝打击的首要目标,与李擅长的党争又加深了皇帝对他的忌惮,最终的结局也是诸多因素导致的必然。
程万军在《大明帝局》中说,“刘伯温所遭受的排挤与陷害,可以使人清楚的看到,在君权越来越趋于强化的情况下,国家政治会更加保守、没落、腐朽,而士人想要在这种世道独善其身,根本就是无法实现的幻想。”
《大明帝局》讲述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通过对整个朝廷的布局,实现了给大明官场立规矩的目的。明朝“君尊臣卑”的政治格局,奇异士大夫之形成,以及近代中国士人之不堪,都与大明二祖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解开“奇异的明朝士大夫”成因的谜团。
—END—